見到胡立波時,他正在與咨詢公司的人商量公司的管理改進問題。2016年,申報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017年,開始股改,2020年,上新三板,未來5年的企業規劃藍圖,在他的心中已緩緩展開。軸承不是個新產業,目前正面臨著產能過剩的問題,但通泰軸承從創辦至今的兩年時間里,產值已有了3000萬元,且維持著銷售額每年翻番的增勢,逆勢而上。這背后蘊藏著這位創始者怎樣的心血?他與軸承間又有著怎樣的故事?
記者:能否與我們分享下您在創業前的經歷?
胡立波:我是1976年出生在寧波慈溪的,1996年,從浙江工商大學企業管理系畢業,然后就進入了美國通用軸承寧波公司工作。
剛進通用軸承時,每個人的崗位不固定,各個工種、各個崗位都要做一遍,大概是因為當時大家的外語水平都不太好,而我拿到了英語六級,因此提拔得比較快。在一年多的時間里,我從最基層的倉庫管理員、操作工,做到銷售員,最后做到總經理助理,月薪為5000元,這才1997年,在當時算是相當高的工資了。
現在回想起來,這段經歷實在太寶貴了。在這一年半的時間里,我對軸承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并且確定了自己今后的發展方向。我當時就有種朦朧的感覺,覺得今后可能離不開軸承了。
記者:一年半后,您跳槽去了哪里?為什么選擇跳槽?
胡立波:一年半后,慈溪成立了一個外貿集團,我就跳槽去做貿易。這是個挺大膽的舉動,因為在通用軸承時,我的月薪已經達到了5000元,而慈溪外貿集團給我的基本工資只有750元/月。
當時第一是考慮到中國即將進入WTO,此后外貿肯定會有一個飛躍性的發展;另外,我還有一種本土情懷,覺得慈溪本土的貿易公司,應該去支持一下,于是就毅然地跳槽了。
跳槽后,我做的是軸承的對外貿易,而且越做越好,后來,就在集團下面成立了自己的分公司,我持股49%,集團持股51%,一直做到了2003年。這段時間,是我人生的第一次資本積累期,通過這五六年的時間,我攢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也為之后的獨立創業奠定了經濟基礎。
記者:您是何時獨立創業的?創業歷程是怎樣的?
胡立波:2004年,我在寧波創立了第一家公司——埃美克,做軸承,第二年,又創立了第二家公司——華安,給軸承做塑封,等于把產業鏈做了一個小延伸。2013年,我來到嘉善陶莊,才創立了現在的通泰軸承。
記者:您為什么會從寧波轉移到嘉善陶莊來?
胡立波:對比一組數據吧,在2010年、2011年時,寧波的土地價格已經達到了100萬元/畝,而且就算有錢也沒有指標,但當時陶莊的土地價格為20萬元/畝;寧波工人的平均工資達到了5000元/月,這里則是3000元/月。
另外,嘉善的地理位置很好,離上海和蘇州都很近。再者,我太太是西塘人,這里也不算完全陌生。
雖然嘉善的公司已經開辦兩年了,但是寧波那兩家公司依然運轉良好,現在,兩個地方分工明確,寧波主要負責研發,這里更多的是生產,互為補充。
記者:在您的創業過程中,是否遇到過困難?
胡立波:可以說,在之前的創業過程中,我都還算順利,未曾經歷過大的波折。但不知是不是時間久了的緣故,最近一些問題都冒了出來。
首先是招工難的問題。招一般的工人不難,難的是招熟練工,即便沒有熟練工,也沒有關系,年輕人上手快,只要好好學就可以,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個性太強,太自主,都不愿意好好學,又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我們這里的自動化程度比較高,全公司的一線工人只有27個,因此對每個工人的專業素質要求很高,缺乏熟練工始終是個亟待解決的難題。
另外,公司創辦到現在,管理的問題也日益凸顯,明年,我們的銷售量將翻一番,管理必須跟上去。我們現在想追求一種更高效的管理體系,通過提升管理來降低成本。為此,我們請了一個專業的咨詢公司,簽署了長期的合作協議,請他們用專業的方式來幫助我們提升管理。
記者:嘉善、寧波都擁有許多的軸承生產廠商,軸承可以說已經進入到了產能過剩的階段,您是如何在這樣的背景下,做到逆勢而上的?
胡立波:都說現在中國的房地產過剩了,可品質優、地段好的房子,肯定還是會被一搶而空的。所以在我的理解中,過!笆!钡氖琴|量不好的,是無法滿足需求的產品,軸承也是這樣子。
中國是軸承出口大國,每年要出口大量的軸承,進口并不多,可是從金額上看,我國出口和進口的總額是相當的,這是為什么?因為我們出口的是附加值低、便宜的,而進口的是附加值高、貴的。為什么我們不能出口附加值高的?因為我們的技術還不行。
產能過剩,指的是低端產品供過于求,而對于真正有需求的高端產品,我們的產能還遠遠不足。我們的一部分軸承是給起亞做配件的,但是不能給更高端的車做配件,那些大多數都要依靠進口。因此,產能過剩,“!钡氖切┘夹g含量低的,而高端的產品還是有很大市場的。
我們現在的口號就是要替代進口軸承,用自己的技術做出比肩甚至超越國外的產品。為此,我們有自己的研發團隊,19個人,都是本科及以上學歷,我們還在和嘉興學院談“校企合作”的項目,如果能達成一致,機電專業的博士生和博士生導師將過來和我們一起做材料分析、壽命測試和新產品開發。
我相信,技術創新可以突破產能過剩的形勢。
記者:您是從小就很喜歡機械嗎?
胡立波:恰恰相反,我到現在都很不喜歡機械,也不喜歡軸承。我從小有兩個愿望,一個愿望是有輛本田摩托車,另一個則是有一份坐辦公室的工作。所以剛進入通用軸承的時候我是很頭疼的,時不時地就要下車間,我對此還比較抵觸?墒钦l想到,我的工作一直是在車間,現在干脆辦公室和車間在一塊兒了。
所以說,人生有時候真的不能盡如人意,生活是被裹挾著往前走的,我辦企業、做軸承,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到了那個點了,自然而然的事情,會有別的事情推著我去促成它,并不是刻意為之。但很幸運,我現在的生活也不錯。
記者:您對想創業的年輕人有什么建議?
胡立波:我對年輕人創業一直持謹慎態度,年輕人,特別是剛從大學里畢業的學生們,一心想著創業是很容易吃虧的,大家看到的都是成功的創業者,但這樣的人鳳毛麟角,而創業失敗才是常態。沒有社會經驗的人創業,很少有成功的。而且一旦經歷了創業,就很難靜下心來再去學習,再去別人的公司工作,容易造成惡性循環。
我認為,想創業一定要“厚積薄發”,“積”的過程是非常重要的,我在通用軸承的一年半里就是“積”,這為我后來的創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因此,年輕人在創業前一定要慎重,選定一個方向,然后不斷積累,有機會時果斷抓住,做一番自己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