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在玉門青北2深井地震監測站內,隨著水溫監測儀等設備精準入位、探頭沉入深井預定深度,這座功能完善的地震前兆觀測站正式啟動運行,標志著玉門油田油井改造地震監測項目再次取得進展。
玉門市地處祁連山斷裂帶與阿爾金山斷裂帶交會區域,境內分布17條地震斷裂帶,地質條件復雜,被劃定為地震重點危險區。面對嚴峻的防災形勢,自2024年起,玉門油田依托石油勘探積累的地下地質結構數據優勢,攜手省、市地震局啟動廢棄油井改造地震監測項目,成功將6口廢棄油井的深地空間轉化為地震監測的“前沿陣地”,構建起覆蓋甘青兩省三地的深地監測網絡。
截至目前,項目已完成4口停產油井的改造及2口既有井的標準化升級,建成青北-2、青2-81等專業監測井,可實時捕捉地殼微形變及地下流體異常信號。
改造后的監測井憑借深地探測優勢,監測半徑達200公里,不僅實現玉門市全域覆蓋,還輻射至青海德令哈、甘肅張掖肅南等周邊地區,構建起跨區域立體監測網絡。與傳統地表站點相比,其監測范圍擴大3倍,監測數據穩定性提升40%,為地震預測提供了更豐富、更穩定的多維數據支撐。
為推動監測成果服務民生,項目組在市區學校等人口密集區域,配套安裝了29套地震應急預警終端與5套應急廣播系統。這些設備一旦捕捉到地震前兆,可實時展示震源位置、深度、震中距離等關鍵信息,為市民爭取寶貴的避險時間,從而構建起“監測—預警—響應”的全鏈條安全防護體系。項目投用以來,系統已多次精準印證區域微震活動,數據連續有效率高達99.2%。
“這是工業資源再利用與防災科技的跨界融合!庇耖T市地震局負責人表示,項目盤活了廢棄油井的地下空間資源,降低了監測設施的建設成本,實現了石油工程技術與地震監測技術的優勢互補,成為政企協同防災減災的典范。
據悉,該項目已納入甘肅省防震減災重點推進項目,其創新采用的“工業遺產+科技防災”模式,為全國地震高危區域提供了可借鑒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