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鐵礦石談判困局“根子在國內” |
|
|
|
來源:中華機械網 作者:不詳 日期:2010/6/8 訪問:
|
|
2010年,成了全球鐵礦石貿易史上一個“分際線”:維持已有40年歷史的年度基準價格談判機制基本瓦解。全球鋼廠都以“憤怒”作為第一反應,又以“無奈”作為第二反應,之后陸陸續續、直接間接地承認與礦商簽訂了季度合同或“臨時協議”。在這變局稍穩的“間歇”,我們不妨對“鐵礦石之變”來一個全程追蹤,并沉下心來進行――― 2010年,成了全球鐵礦石貿易史上一個“分際線”:維持已有40年歷史的年度基準價格談判機制基本瓦解。 三大礦以“干脆利落”的姿態,似乎一直主導著這個變局:先是明確提出定價改變的意圖,同時明確宣布與全球大部分鋼廠簽訂了基于現貨價格的短期或臨時合約。全球鋼廠都以“憤怒”作為第一反應,又以“無奈”作為第二反應,之后陸陸續續、直接間接地承認與礦商簽訂了季度合同或“臨時協議”。全球鋼鐵業的生產繼續“正�!钡剡M行著。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本報記者電話采訪中曾說,鋼鐵業與礦商的定價博弈“還剛剛開始”。但畢竟,階段性的結果已“塵埃落定”,機制轉換的“分界線”已經劃出。寶鋼股份公司總經理馬國強在一季度業績說明會上已明確表示,鐵礦石定價機制的改變,目前來看已是“大勢所趨”。 對于這一場“點擊率驚人火爆”的鐵礦石“市場之變”,業界各有看法:有人認為是三大礦借壟斷之勢,對鋼鐵業實施“閃擊”之術;有人認為變局其實已如影隨形“伴隨”了多年,但鋼鐵業始終沒有“睜大眼睛直接面對”的勇氣;有人認為中國鋼廠應堅持抗拒;有人認為抗拒只會陷于更大的被動,只有取主動之勢,才是上策。真是讓人感覺鐵礦石市場成了“一團亂麻”。在這變局稍穩的一個“間歇”,不妨對“鐵礦石之變”來一個全程追蹤,沉下心來進行理性的思考。 六年的談判沒有討回“話語權” 在中國,鐵礦石的“知名度”異乎尋常地高,“連買菜的老太太也會議論一番鐵礦石的問題”。更值得注意的是,國人一提鐵礦石,十有八九會馬上聯想到“話語權”問題,往往是以憤激的口吻“聲討”礦商的“霸道”:“我們買了這么多礦,在礦價上卻一點作不了主,買什么漲什么,真是虧�!� 一位熟悉礦價談判歷史的資深人士對記者說,中國參與全球礦價談判的這6年多來,談判代表幾乎是在這樣的全民悲憤聲中“一路走過來”的。有時候,輿論的壓力大過對市場的判斷,進也不是,退也不是。在這個過程中,“冷靜的思考”太少了,自我的反思往往被“怒氣”掩蓋了。話語權最后成了一個“玄之又玄”的東西,成為某種感情的載體,而不問“它到底意味著什么”。 中國的鐵礦石談判史,值得認真疏理一下。2004年度,是中國鋼廠參與全球鐵礦石定價談判的“起點”。據寶鋼人士回憶,寶鋼從建廠開始,就完全采用進口礦石,較早融入了全球礦石貿易體系中,在中國礦石進口未火爆之前,寶鋼的進口量占到國內礦石總進口量的三分之一。由于這樣一個地位,寶鋼就成為中國鋼廠礦價談判的“一線”代表;中鋼協作為行業的利益協調機構,在“后臺”實施一系列的準備、組織和總體協調工作。這個基本談判模式和總體構架,從中國礦石談判史的開端就基本成型,至今未變。2004年度寶鋼集團代表中國鋼廠首度全面參與全球礦價談判,談不上“大的發言權”,首先是爭取一個公平的談判地位。據相關人士說,當時最主要的目標就是避免三大礦參照現貨價給中國“單獨定價”。這表明,現貨價從中國礦價談判史的一開始就成為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而其實質是中國鋼鐵業在本世紀初進入新一輪快速發展期時,先天存在制度缺失,未形成有序、統一的鐵礦石市場平臺,未在源頭上消除礦價“雙軌”、倒礦贏利的空間。這個“苦果”是我們自己種下的。 2005年度:日本新日鐵公司與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率先達成71.5%漲幅的首發定價。在首發價出臺之初,寶鋼曾發表公開看法,認為這一漲幅“超出了鋼鐵業能承受的范圍,必將對全球鋼鐵業的長期健康發展產生不利影響”。但后來寶鋼接受了這一定價。國內輿論認為這是“被迫追隨”,引發了對中國鋼廠“喪失話語權”的指責。但這一年,寶鋼有一個“大的勝利”,就是代表亞洲鋼廠堅決拒絕了澳礦巨頭必和必拓提出的基于到岸優勢的“額外加價”的要求,維護了傳統的礦價機制。但從這一“勝利”中也充分反映出,基于到岸優勢的“現貨體系”正日益滲透到長協價格談判中去,國際礦商對“現貨利益的引誘”已在作出實質的試探。 2006年度:6月20日,寶鋼集團代表中國鋼廠與鐵礦石主要生產商必和必拓公司達成價格協議,精粉礦和塊礦價格比上個年度上漲19%。這一漲幅與此前由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和德國蒂森克虜伯公司達成的“首發價格漲幅”一致。這個結果在業內也被認為是“被迫追隨”。因為在首發價出臺時,中國鋼廠方面表示定價沒有充分考慮“中國市場的情況”,認為不可接受,并且堅決要求與三大礦山公司繼續進行談判,盡最大可能與談判對手就中國市場的未決問題進行探討。但最終無果。這充分體現出,在鐵礦石需求旺盛、長協礦與現貨礦“價差”拉大的情況下,三大礦的壟斷力量得以強勢發揮。 2007年度:這一年度的談判被稱為“閃電戰”,也是中國鋼廠首度獲得首發定價權,成為中國鋼廠迄今取得的“最大的談判勝利成果”。在2006年底的12月21日晚間,寶鋼集團宣布,寶鋼與世界上最大的鐵礦石生產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就2007年度國際鐵礦石基準價格達成了一致,粉礦價格上漲9.5%。寶鋼在談判開始后的1個月左右時間內一舉拿下首發定價權。這個結果后來被實際證明是一個“好得不能再好的價格,全球鋼廠都要感謝寶鋼”。因為,在這一年度內,鐵礦石現貨價上漲了一倍以上。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價格“雙軌”的矛盾更為突出了。 2008年度:2月18日晚間,全球最大鐵礦石生產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正式宣布,它已與日本最大鋼廠新日鐵公司和韓國浦項公司確定了2008年度海運鐵礦石漲幅為65%至71%的“首發基準價”。寶鋼集團代表中國鋼廠在22日確認了這一價格。但兩大澳礦企業不認可此一漲幅。至6月底,寶鋼宣布與澳礦達成價格協議,漲幅在79.88%至96.5%之間。這一年,巴西礦商實現了“質量加價”;澳礦終于實現了2005年度提出但未實現的“基于到岸優勢的海運費加價”。這被視作年度長協礦基準定價機制出現的最明顯“裂縫”,其根本原因還是現貨市場對礦價上漲的強烈預期。 就在2008年度“近乎天價”的長協價出臺沒多久,全球金融危機爆發,鋼材市場出現“近乎休克”的需求突然中斷現象,現貨礦價大幅下跌。兩相對比,國內輿論和不少鋼廠就有了強烈的“被礦商忽悠和欺騙”的感覺,一些鋼廠未執行與礦商的部分長協合同,轉而從相對低價的現貨市場采購礦石。其實,冷靜地分析一下,此次金融危機在全球“沒有誰準確地預見到”,事后諸葛亮占了大多數,說礦商有意設“高價陷阱”并不公允。但影響到2009年度礦價談判的是,全球鋼廠都強烈要求礦商大幅降價,中國鋼鐵業更是設了“回到2007年度價位相當于下降40%”的底線。到2009年5月,日本新日鐵與力拓達成降幅近33%的年度“首發價”,但中國鋼廠表示拒絕跟隨。后中國經濟快速回暖,鋼產量又創新高,對礦石的需求重回增長軌道,現貨礦價止跌回升,很快超過了長協礦價,“雙軌”價差重新出現。到8月份,中國鋼廠與澳大利亞新興礦商FMG達成降幅在35%左右的半年期定價,而三大礦并不認同。最終中國鋼廠與三大礦的年度談判“不了了之”,礦石采購采取了“臨時合同”的形式。至此,年度基準定價機制已是“名存實亡”。 到2010年,現貨礦價已超過長協礦價一倍左右。三大礦分別明確宣布,以基于現貨市場變化的季度定價方式取代傳統的年度定價,以更有效地反映市場變化。此后,礦商又宣布與全球主要鋼廠達成了季度定價協議或“臨時協議”。日韓鋼廠和歐洲蒂森克虜伯等主流鋼廠都先后表示接受了季度定價。中國鋼鐵業雖一直堅持說“談判還在進行中”,但中鋼協和寶鋼對外表示,國內鋼廠先與礦商以臨時價格預結算,待談判有結果再進行最終結算。這基本也是承認了定價機制變化的現實。 從歷史的勾勒中可以看出,“瘋狂的石頭”和定價機制的改變是如何一步步演進的。首先,以中國為主的鋼鐵業的快速發展,引發了礦石階段性供不應求的大氛圍。其次,全球唯有中國才存在的礦石“一國兩價”的格局,形成了一個長期難以消除的“價差”,引發了對礦石利益的非理性追逐,基于現貨市場的新定價機制,其實質就是基于短期超額利潤。當然,三大礦的壟斷也不可忽視,在上世紀礦業低迷期,三大礦整合了優勢礦山,這種相對壟斷地位一時難以改變,在供不應求的市場中,其壟斷效應可較為容易地釋放。 鐵礦石談判困局“根子在國內” 有業內人士說,發展需要付出代價,超速發展更要付出額外的代價。像中國鐵礦石進口“一國兩價”這樣的先天制度缺失,其造成的“額外成本”也只能由我們自己來彌補。固然,礦價“雙軌”引發了腐敗尋租,其中不乏炒作和囤積居奇,其中肯定存在“虛假的繁榮”,但“你不可能要求別人主動為你擠除泡沫”,別人不會為你的額外成本“埋單”。中國鋼鐵業發展中一系列的“軟肋”,必然會反映到礦價之中,“作為成本來倒逼制度的改革”。 中國鋼鐵企業當然有權對三大礦的“傲慢”表達憤怒,這種憤怒甚至廣泛存在于全球鋼鐵業內。在三大礦把“定價合約短期化和價格漲幅接近翻番”這兩項“強硬”訴求推出后,歐鋼聯以前所未有的嚴厲口氣指責三大礦涉嫌定價壟斷,要求歐盟監管部門對其行為進行調查。日韓主流鋼廠雖然率先接受了季度定價,但依然表達了“后續希望重新回歸年度定價”的愿望。中鋼協相關負責人曾對記者說,礦價談判不能“一口價”,像最后通牒似的,“硬要我們接受”。寶鋼集團負責人也表示,三大礦憑借目前的強勢,在季度定價中,對依據什么指數,數據如何采集,如何參照,都不討論,“今后市場變化了,會得到回報的”。 但是,“話語權”不是在“憤怒”中獲得的,而是要靠現實的力量來支撐,用寶鋼前董事長謝企華以前說過的一句話來表達,就是“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圍繞鐵礦石談判表現出來的各種情況盡管錯綜復雜,但其最核心的基本線索還是供求關系。從這個角度而言,中國國內鐵礦石貿易秩序的混亂,直接影響了鐵礦石市場供求關系的“清晰表達”。礦石談判的困局,“根子還是在國內”。此次,中鋼協與五礦商會聯手出臺了三項整頓措施:進一步嚴格進口資質審定;實行礦石一級代理制,不得進行二次貿易;建立礦石進口及流向的備案制度,確保礦石進入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鋼鐵企業中。 這是關乎行業信用的問題。在多年的礦石談判中,出現了這樣一個“有趣”但嚴肅的問題:國內業界幾乎每年都會以“整頓鋼鐵業產能過剩、淘汰落后、理順鐵礦石貿易秩序”的措施作為談判“砝碼”,但最后實際的運行數據與之卻是大相徑庭,鋼產量連創新高;淘汰落后往往成為擴充產能的“變相路徑”;鐵礦石貿易資質管理、嚴格實行代理制也還停留在“行業自律文件”中。這樣的“反差”,直接影響到礦價談判的成效。有業內人士認為,現在到了對中國鋼鐵業“下大判斷”的時候了,不要用“套語”替代真實的評估。這樣才能順應現實,解決問題。 冶金工業規劃設計院院長李新創等專家曾在一次研討會上說,在實施鋼鐵業“十二五”戰略規劃編制過程中,有幾個問題很難回答,但必須認真思考,比如,為何年年喊鋼鐵業產能過剩,國內鋼產量卻從1億噸迅速擴張到近6億噸;為何淘汰落后這樣艱難;為何民營鋼鐵企業發展速度較快,與大型國有鋼廠之間的市場利益關系如何協調,等等。這些問題都涉及到行業的一些根本性戰略方向,只有在大方向上有把握了,才能在礦價談判這樣的具體操作中尋找到有效的策略。 掌握“理性回歸”的主動權 面對礦價談判的“變局”,聯合金屬網專研礦石市場的分析師胡凱出奇的冷靜:“在全球礦石市場上,越來越大的現貨市場已是一個既成事實,你不可能要求長協的傳統定價機制一點不變”。他認為,供求關系是主要的,今后只要供求轉過來了,那么定價機制還是會跟著再改變的�!斑@一切都很正�!�。 從現狀來看,中國鋼鐵業“生產之輪”依然高速旋轉,鐵礦石進口維持高位。另一方面,受市場的“刺激”,礦商以歷史形成的市場優勢,明里暗里采用“惜售”、“節奏調控”等手法追求利益最大化,在商品市場中也是“見怪不怪”的通常行為。賈良群等業內人士說,不論是鋼材市場,還是礦石市場,都處在一個劇烈變動的階段,“供求博弈”的特征不可避免,這個特征必然會影響到“現階段的礦價定價機制”中來。 同樣可以肯定的是,這個不穩定的階段必然會過去。寶鋼集團董事長徐樂江新近公開表示,中國未來鋼鐵原料海運需求將出現三個重大轉變:一是海運需求從強勁增長到低速增長的轉變。隨著中國重化工業階段的完成,經濟增長所需的鋼鐵消費強度將逐步下降,國內鋼鐵消費增速下降是必然的趨勢。因此,短期內中國鋼鐵產業將呈現高消費、低增長的特點;中長期看,中國鋼鐵產業將進入低速增長時代。與之相應,短期內中國鋼鐵原料海運需求將從強勁增長轉向低速增長;從中長期來看,中國鋼鐵原料海運需求將趨向于穩定。 二是鋼鐵原料供應格局從壟斷到多元的轉變。雖然在短期內還難以打破供給的壟斷格局,但應該看到目前已經取得的初步成效。從鐵礦石進口來源看,目前中國進口鐵礦石來源國已發展到了40多個國家;除澳大利亞、巴西等傳統資源國家,當前中國還在南非、蒙古、越南、哈薩克斯坦、柬埔寨、秘魯、阿根廷等國的海外資源投資方面取得了進展。目前中國每年進口的鐵礦石中有8000萬噸屬權益礦,中國鋼鐵企業參與合作的海外鐵礦資源量已達每年1.9億噸,中國鋼鐵原料多元化供應雛形逐步呈現,從中長期看必將破除長期籠罩在中國鋼鐵業上的資源壟斷陰影。 三是鋼鐵原料需求格局從分散到集中的轉變。去年寶鋼、武鋼、鞍本、河北鋼鐵、沙鋼等五大鋼鐵集團合計產鋼1.65億噸,已占國內鋼產量的29%。今后一段時期,持續淘汰落后產能、推進兼并重組將是中國鋼鐵業的“重心所在”。隨著中國鋼鐵產業集中度的進一步提升,必將促使中國鋼鐵原料的海外需求不斷由分散向集中轉變。 徐樂江說,未來在對鋼鐵原料海運需求低速增長甚至是趨向于穩定的背景下,隨著供應格局從壟斷到多元的轉變,需求格局從分散到集中的轉變,中國鋼企將繼續追求以長協為主的采購模式、增加長協需求比重,構建長期穩定的航運保障將成為一種趨勢。 這種“理性的回歸”,必然是一種“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不可能回到“原點”。在礦石定價機制向短期化轉變的過程中,各類鐵礦石價格指數會活躍起來,相關中介機構會在產業鏈中占據新的地位。鐵礦石掉期交易等新型衍生品市場也會不斷發育�!斑@些都是今后全球鐵礦石市場體系中新的長效因素,不可能如過眼云煙,一夢醒來,傳統長協定價機制回歸,什么指數、掉期,都消失不見了。這未免太幼稚了�!币晃皇袌鋈耸窟@樣對記者說。 對鐵礦石等大宗商品“金融化”的走向,要有清醒的認識,這是目前國際經濟結構的特征所決定的。國內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融合度應進一步提升,使得鋼鐵業等戰略性產業更加具備“金融背景”。對于已經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出現的鐵礦石掉期交易等新型衍生產品,要加強研究,做到心中有數,真正摸透其套期保值、價格發現等基本功能與投機功能之間的復雜關系。在充分的比較和準確的利益訴求設計過程中,對未來鐵礦石定價機制形成自己的方案,主動與國外主流鋼廠和礦商進行溝通協調。只有在利益關系上進行精確的剖析,才能在未來談判過程中有效設立保護自己的“防火墻”,阻擋金融游資過度投機對鋼鐵業的負面威脅。 寶鋼集團負責人也對記者說,今后,作為中國大型鋼鐵企業的“掌門人”,對上下游產業鏈的規律和金融知識,都要有透徹的了解。像鋼鐵產品中的不銹鋼,其主要成份之一就是鎳。鎳是金屬期貨產品之一,往往有游資炒作,價格上下波動巨大。如果是門外漢一點不懂,那么生產再好,鋼鐵產品精度再高,在原料采購上一個“閃失”,后果就不堪設想。鐵礦石市場今后到底如何發展,也需要中國鋼廠主動認識、主動判斷、主動參與、主動設計、主動作為。
本文關鍵詞:鐵礦石 |
 |
|
關鍵詞:鐵礦石 |
|
上一篇:浙商布局哈爾濱 打造中國軸承滾子基地 |
下一篇:鐵礦石漲價與通脹之困 |
|
相關鏈接
·浙商布局哈爾濱 打造中國軸承滾子基地
·武鋼購海外礦權獲批準 5年內要實現鐵礦石自足
·首長國際料下半年用于內地建材領域的鋼材價格有下行趨勢
·第三代核電AP1000主泵泵殼合作技術協議簽訂
·氟塑料化工泵
|
|
|
投稿箱:
如果您有泵閥行業、企業相關新聞稿件發表,或進行資訊合作,歡迎聯系本網編輯部,
郵箱:100589139@qq.com |
|
|
|
|
版權與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泵閥網”的所有資訊,版權均屬中國泵閥網所有,轉載必須注明來源:中國泵閥網,http://www.shunziyi.cn。違者必追。
2、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