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布斯是西方企業家中最著名的禪學大師。禪修幫助他找回自我,洞悉人性,從而把蘋果打造為全球最具創新精神的公司。何謂“禪”式領導力的核心內涵?中國企業家可以從喬布斯的成功“禪”式實踐中得到哪些啟示?如何運用“禪”式領導力激發組織和個人的創新活力?
禪不是空洞無物的,而是落實在現實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上。將禪的精神、禪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工作當中,在生活、工作中體現禪的意境、禪的精神、禪的風采!肮ぷ鞣痪褪堑缊觥本褪翘岢藗冊诠ぷ髦绣憻捵约旱哪芰,磨練自己的心性,改造自己的世界觀,并通過工作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升華。
著名領導力訓練專家譚小芳老師認為,領導者在工作中運用禪的方法,有助于解除企業領導在生活中的各種困惑、煩惱和心理障礙,使領導們的精神生活更充實,物質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圓滿,感情生活更純潔,人際關系更和諧,社會生活更祥和,從而使我們趨向智慧的人生,圓滿的人生。
禪,并非青燈古佛,并非無所事事,它是一種哲學,一種智慧,一種人生高度。禪能修身,能養性,能療傷,能治病,它就像冬日里的一抹暖陽,照在行者的身上,讓人遠離浮躁,保持清醒的頭腦。在我這些年所接觸的許多老板或企業家中,他們中的很多人并非佛教徒,但是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實踐,通過自身的感知、感悟,去尋找真理、尋找智慧、尋找企業的成功之道。
不少企業家由于點染很深,所以對宗教或者佛法抱有疑慮,后來通過交流,才發現原來佛法不是迷信,不是燒香叩頭,不是求神保佑。在筆者看來,一名企業家,若真心求法,內證外顯,把佛法佛理當作一種生活方式,固然可貴。但是僅僅把佛法、禪理視為一種管理手段,從中尋找管理的智慧和啟示,我覺得也無不可。只要你運用這些智慧,就說明你相信。
禪——
禪是智慧,是思考,是運籌帷幄;
禪是道義,是承當,是經世濟民。
禪不是宗教,禪的世界沒有教世主;
禪不是哲學,不是線性思維或者邏輯思考;
禪不是神秘主義,不是不可言說、不可實證的神奇“境界”;
禪是一組詮釋生命真諦的智慧,以精湛圓妙的體系,融會貫通了古老中國的思想精華;
禪是一個指向真理的“方法”,教會人們如何完成具足大“心”、如何成就大成之“事”,如何造就大寫之“人”;
那么,具體,什么是禪?禪的基本含義是“定”,即篤定、靜慮。它不但是一種沉靜省定的思考方法,更是一種靜凈思慮的修養方式。心定神凝,然后從體、用、相、境去發現、觀照,通過頓悟,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就是禪。禪所追求的是一些內在的、本質的東西,而不僅僅是那些表面的膚淺的東西。禪所要求的靈活性,體現在社會、企業以及方方面面,靈運變通,這也是禪的智慧所在。能夠認清事物的本質者方能顯示大智若愚之度。這就要看領導者的悟境了。譚小芳老師與您分享下面一個故事——
有一個成功的商人,他在年青時便擁有了許多的資產,他并沒有因此而滿足,而是去購買了大量的貨物,準備經商。突然,外面傳來了行情下跌的消息,于是他便想把商品脫手處理掉。這時候,有一位同行想趁他心情煩躁之際,以低價買進他的產品。此時他的心情十分低落,矛盾。
就在這時,又有一位同行愿意出高價購買他的產品。于是他那顆原本失落的心一下子又充滿了欲望。他認為價格一定還會有很大的上浮空間。賺大錢的想法使他遲遲不愿將貨物賣出。最后,行情暴跌,他損失慘重。我們能夠看出,其成敗完全是由自己的內心造成的,真正的敵人不是他的砍價或抬價的同行,而是其內心的不安和沒有平常心。有些企業家會說:禪很玄的。這個東東如何去做到呢?
首先,“禪修領導力”可以跨越鴻溝來解決世界上的政治和社會問題。具體來講,需要具備兩方面特質:第一是同理心,即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問題,這需要我們具備傾聽的能力,以及聚集各種力量的能力,還要能夠幫助所有人建立信心和信任,當這種信任建立起來,會幫助人類突破障礙和跨越鴻溝,也能夠保護和拯救整個地球。第二是做到放下自我,把名利和認同的心放下,更關懷周圍的人,包括認同其他人對我們事業的貢獻。這是一種共同性、包容性、協作性,而且能讓他人產生力量的一種新型領導力。
其次,產生禪修領導力的方法大致有兩種,第一種是禪修,因為禪修會改變我們腦波的速度和形狀,讓我們能夠時常安住在當下,和所有人群有一種聯結;第二是修煉活在當下的能力,要達到這樣的境界,需要我們的領導者每天從繁忙的工作中抽離,更清楚地認清內心,包括內心由自我意識所產生的念頭,即“自我”。這需要我們時常跟大自然相處,尋找內在的感恩心,審視人生的真正所需。
這些方法能夠回答一些人生的基礎問題,慢慢地將“自我”減少。其中包括來到這個世界真正的目的、是否活在人生的使命中、內心的恐懼和愛等等。所有這些問題影響著政府、商業、家庭。對商業的影響是企業家除了要考慮賺更多的錢之外,還要想到怎么樣去幫助社會;從政府的角度來說,不僅要發展能夠幫助更多人的政策,還要創造一種富有活力的社會和環境,自己找到方法來解決問題;在家庭和社會中,這種禪修領導力體現在不只是要幫小孩得到最好的成績,而是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真正富于愛和慈悲,這需要大家以身作則,同時也讓鄰居朋友體會到我們的同理心和慈悲心,然后跟更多的人分享。
未來的世界也許會面臨相當困難的時期,為了減少可能發生的災難,需要有更多的信任,結合每一個人的力量為世界做些事情。尤其是中國人跟美國人,在減少貧困、沖突、環境破壞方面可以合作,當有災難發生的時候互相幫助,并相互支持在健康、教育、醫療方面的各種創意。要做到這點,必須在每一個人的內心、家庭和社區能夠達成平衡,這是從西方文化學到的,中國文化里也可以學到一種陰陽之間的平衡,因為每一個人的內心都有陰陽****的能量。
下面分享一個哲理故事:一位農場主在巡視谷倉時,不小心將一塊名貴的手表丟在谷倉里。他在農場的孩子中懸賞,誰能找到手表,將得到50美元的獎賞。小孩們在重賞之下,無不賣力地四處翻找,怎奈谷倉內凈是成堆的谷粒以及散置的大捆稻草,要在這當中尋找一只小小的手表,實在很難。
小孩們忙到太陽下山仍一無所獲,一個個都回家吃飯了。只有一個最瘦削的小孩,在眾人離開后,仍不死心地努力尋找。谷倉中慢慢變得漆黑,小孩雖然害怕,但依然執著地摸索著,突然他發現:雜亂的人聲靜下來后,有一個奇特的聲音,那聲音“滴答、滴答”不停地響著,循著這聲音,孩子終于發現了那塊名貴的手表。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不論是革命,還是發展,這種急匆匆甚至亂哄哄的心態,一直在左右我們。但真正的頓悟、真正的突破,往往是在我們能夠定下神思考、能夠靜下心傾聽時實現的。這就是禪的智慧。世界上的企業家多得數不清,相信佛教的企業家也不少,然而功成名就后出家變為佛教居士者屈指可數。說到這里,我由喬布斯、稻盛和夫等企業家還聯想到民國初年著名學者李叔同,他以名揚海內的文化學者身份和令人贊嘆不已的藝術造詣,轉身成為佛教界的弘一大師。
斯人已去,惟有“長亭外,古道邊”的《送別》一曲,留下了裊裊余音?膳c弘一大師相媲美的,就是稻盛和夫,他至今仍在熱心傳道,以直白淺顯的《活法》,給人們訴說人生的真諦和企業的追求。僅從企業家到佛教徒的這一變化,就值得學界追蹤他的心路歷程。
下面,我們講一個關于禪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一個學僧用功修詩卻不得契悟,于是失望地向師父辭行。師父很驚訝,問他難道到別處就可以覺悟了嗎,學僧回答說自己每天刻苦修詩卻不能覺悟,師兄們卻日有進益,感覺自己跟與師兄們相比就像小麻雀和大鵬鳥一樣,大鵬鳥展翅疾飛數百里,而小麻雀不過低空盤旋幾丈而已,因此覺得自己還是做個苦行僧好一些。
師父明白了他的心思,就反問了他一句,大鵬鳥雖能振翅疾飛數百里,可它已經飛越生死了嗎?的確,大鵬鳥和小麻雀有大小快慢之分,但它們在空中奮飛的時候,有誰又能夠飛越了生死呢?著名領導力訓練專家譚小芳老師了解到,中國的企業家們多數都有著做大的偏好,因為在他們的思維邏輯里,不屑于做小企業,只想去做大,如果是國有企業,還可以商而優則仕。但做大帶來的爽是外在的爽,風光無限,但爽的不真實,爽的不踏實。因為大未必意味著強,未必意味著超越了生死。
日本實業家鈴木正三體會禪宗的管理智慧,提出了“工作坊就是道場”的響亮口號,號召人們吸取禪宗的智慧,把身體力行的勞作看作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和提升精神境界的需求,借助勞作來印證自身的價值。對于現代人來說,這一口號可謂振聾發聵。因為在現代組織中,勞動的價值在于它能夠為人們創造價值,而不在于體現人自身的價值。勞動因此喪失了其本來的作用,異化成人們獲取更多物質回報、提高生活水準、謀求社會地位和名聲的手段。禪宗的智慧認為,人離不開勞作,否則他(她)自身的佛性就無法得到印證。而在現代管理組織中,人一旦離開勞作,就意味著沒保障和不體面。
著名領導力訓練專家譚小芳老師表示,中國禪文化的精神實質是注重內在的充實和外在的起用,也就是所謂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外在能否起用、起用的大小如何,就在于內在是否充實、充實的大小如何。聰明的日本人活學活用了中國的禪文化,把禪文化的精神充分的融入到他們自己的文化之中。實業家鈴木正三在日本戰國時提出了一個響亮的口號:工作坊就是道場!
“工作坊就是道場”的含義很多,包括職業道德、敬業精神等。領導者面對沉重的工作、復雜的市場,只要一顆禪心(信心、愛心、誠心)就足以承當。如果所有的領導者及員工有了這樣的工作理念,那么商業活動中就會少很多丑陋的現象,比如消極怠工、假冒偽劣商品、沒有誠信等等。
商海沉浮,企業如艦,領導者如何做一個成功的舵手?譚老師希望各位企業領導者不僅可以學到企業經營管理的知識,也能學到做人的道理,幫助您增加對人生的感悟?傊,誠實經營是禪,積極進取是禪,和諧競爭是禪。譚小芳希望企業界、培訓界的朋友都來叩開佛法的大門,從中汲取禪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