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的宜興周鐵鎮塘河水韻公園,春風拂柳,沈大爺在岸邊長廊悠閑地聽著音樂,“我坐的地方原來是家綜合化工廠,前幾年和其他小化工廠一起拆掉了,橫塘河水慢慢變清了,現在大熱天水也不臭了!鄙虼鬆斘⑿χ嬖V記者。
有22公里太湖湖岸線的周鐵鎮,去年成功摘得“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今年3月又成功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而就在短短幾年前的“太湖水危機”中,周鐵鎮還背負著“化工之鄉”“污染大戶”的罵名!爸荑F鎮生態環境的脫胎換骨,得益于產業及時的轉型升級!币伺d市委書記王中蘇稱。
2007年太湖水質危機爆發后,宜興全面加快劣質產業、落后產能淘汰進度,大力實施“劣質產業綜合整治三年行動計劃”,累計關;て髽I575家、琉璃瓦企業404家、鑄造企業65家,拆除沖天爐90臺,所有“三高兩低”企業和高危企業全部退出宜興,從源頭上杜絕了生產發展帶來的污染行為。特別是位于太湖上游的周鐵、萬石和芳橋三鎮,曾經的支柱產業化工企業數量銳減。以當年化工行業比重達三分之二的周鐵鎮為例,累計關;て髽I109家,產出規模達150億元的一批化工項目被堅決淘汰出局,“開始我們也怕經濟一落千丈,但轉型是改善生態環境的客觀需求,也是為經濟發展尋找新的路徑!敝荑F鎮黨委書記裴煥良說。
機電產業利潤率較高,并且該區域存在一定的產業基礎,因此三鎮都不約而同地把轉型的目光瞄準了機電產業。在關停一批化工廠的基礎上,周鐵等三鎮著力于騰出足夠的土地空間,周鐵鎮和萬石鎮還設立專門的園區發展機電產業!爱敃r的無錫正好在向外轉移機電產業,空間上的優勢給我們帶來了機遇!迸釤几嬖V記者,近水樓臺先得月,光周鐵就先后引進了50多家機電企業。另外周鐵通過對就地轉產的化工企業,實行國稅與地稅的部分減免,不少化工企業也轉向了機電。
轉型路上,周鐵等三鎮還根據各自的特點在機電產業鏈上找準優勢、錯位發展,周鐵專注于機械裝備制造,芳橋做精化工機械,萬石側重電力、電子設備,優勢補充。當地政府不斷引導和鼓勵機電企業加大投入、更新裝備、加快轉型,重點扶持單體投資超億元、畝均投入超300萬的項目,實施****、標準、品牌“三位一體”知識產權優勢企業的培育,為此,芳橋鎮去年還集中兌現相關獎金550萬元。經過孵化、培育,目前周鐵等三鎮區域內,格蘭特、巨能、中正鍋爐等一批企業,已經成長為國內生產糧食干燥機、過濾專用設備、環保專用設備等行業的“單打冠軍”。
記者了解到,經過七八年的發展,周鐵、萬石和芳橋三鎮2013年化工在工業經濟中占比均已下降至30%以下,機電產業的份額達到70%左右,經濟總量不降反增,以周鐵鎮為例,五年來地區生產總值由25億元增至60.9億元,年均增長19.5%;工業應稅銷售由73億元增至140億元,年均增長13.9%,還獲得了“國家機械裝備產業基地”“江蘇省高端裝備制造特色產業基地”等稱號!皺C電產業已經成為宜興工業版圖上的新亮點,因太湖水危機而被迫關停大量化工廠的宜興東北三鎮,如今再也不會為區域化工產業集群的消失而惋惜了!蓖踔刑K說。
“壯士斷腕”后留下來的化工企業,是否依然會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威脅呢?記者心存疑慮!拔覀冊凇v籠換鳥’的同時,也在積極實施化工產業內部轉型,引導企業向環保型、清潔型和總部型發展,現在的化工企業都是環境友好型的!迸釤挤Q。
江蘇萊頓寶富塑化有限公司就是周鐵鎮化企“浴火重生”成功轉型綠色企業的代表之一。走進廠區,幾十個高高的銀色小塔佇立著,“這還只是我們8條塑料粒子(學名:聚苯乙烯樹脂)生產線的配料槽!笨吹接浾吆闷娴难凵,公司辦公室主任曹克平自豪地介紹說。萊頓寶富創辦于2003年,2007年公司響應政府“治太保源”的號召,主動關閉太湖沿岸的化工項目,投資12億元建設聚苯乙烯樹脂(PS)項目,目前廠區占地18萬平方米,產能達50萬噸。去年公司實現應稅銷售36.2億元,成為全球最大的聚苯乙烯樹脂生產企業。今年一季度,在外部經濟環境不佳的情況下,仍然銷售8.6億元,同比增長28%!拔覀兩a線反應工藝采用美國先進的苯體聚合技術,真空尾氣循環吸收、使用天然氣燃料、不銹鋼過濾裝置等7個節能環保技改項目獲得發明****或實用新型****,不僅生產轉化率高、能耗低、產品質量好,很受市場歡迎,而且無廢水、廢液、廢渣產生,真正實現了現代化清潔生產!辈芸似秸f。
同樣位于周鐵鎮的燎原化工,則是通過產學研聯,走出了一條向總部企業轉型的新路。公司通過與海歸博士的合作,用新技術在焦化廠廢水中提取硫氰酸鹽,目前已經和濟南鋼鐵、馬鋼等國內大企業合作,公司硫氰酸鹽年生產能力已達到35000噸,65%出口到美國、歐洲及東南亞等國家,成為一個總部在宜興、項目生產在外的創新型企業。
以“生態”為導向的轉型,正為當地企業和百姓帶來越來越多的“生態紅利”,這讓王中蘇的信心也更足了,“我們積極推動產業轉型、企業轉型、生態修復,就是要摒棄制約我們持續健康發展的‘絆腳石’,對于宜興而言,環境就是競爭力、生產力!”王中蘇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