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美國市場研究公司Grand View Research發布的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工業緊固件市場需求將達到104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7279億元。
可以看到,小小的緊固件有著巨大的市場。而在這個龐大的市場下,有著許多聲名不顯卻實力強大的企業,比如日本“永不松動螺絲”的生產商哈德洛克工業,以及站在行業頂端的德國伍爾特。

資料顯示,伍爾特(W RTH)始創于1945年,迄今有75年的歷史,現已是全球領先的裝配和緊固件企業。主要為市場提供超過125000種產品,涵蓋螺絲、配件、螺栓、工具、化工品及勞防用品等領域。
目前,集團擁有400余家公司,分布在80多個國家,全球員工逾7.85萬名。2020年最新數據,集團去年銷售額為142.7億歐元,折合人民幣約1128億元。
相比于博世、西門子這些德國工業巨頭,伍爾特沒什么大眾知名度,但憑借全球緊固件市場第一的行業地位和上千億的年營收,說它是“隱形冠軍”一點也不為過。

在伍爾特的發展過程中,萊恩·伍爾特教授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50年代,年僅19歲的他從父親手中接管了公司業務。這個時候的公司遠沒有日后的風采,不僅員工只有寥寥數人,經營上也差強人意,只能勉強存活。
那為什么萊恩上任之后,伍爾特會獲得快速發展,直至成長為全球巨頭呢?主要有兩個原因。
其一,二戰后的德國憑借強大的工業底蘊,整個市場迅速騰飛。國家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紅利,讓眾多企業受益匪淺。很明顯,伍爾特也是獲得紅利的一家企業。
其二,萊恩上任前就曾在螺絲廠工作過,對整個行業有著深刻的理解和豐富的經驗。他認為不能將螺絲和組裝器械看作是簡單的產品,而是要深入研發,通過技術創新打造出更加優質的產品。
而在技術創新的過程中,公司逐步積累了大量的****,成功樹立起行業壁壘,為日后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夯實的基礎。

隨著生意越做越大,伍爾特為了尋求更進一步發展,很自然地走上了全球化經營的道路。事實上,德國排得上號的企業都是跨國性質的,唯有全球化才能成長為行業的巨頭。如果只能在“窩里橫”,那發展前景是極其有限的。

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伍爾特在26年前進入中國市場,這個時間點不算早也不算晚。在華經營的時候,公司除了依舊注重產品質量之外,為了更好地服務客戶,還打造了大中華區供應鏈中心。
有供應鏈中心作為后盾,使得公司的物流渠道更加現代化,成本也大幅降低,這一點也讓其產品更具市場競爭力。在這一系列措施下,伍爾特迅速在中國發展起來。
目前,公司在華形成了兩大業務部門,即提供連接類和緊固類產品的工業系統部,還有服務于汽車售后市場、設備及設施維修和建筑領域的“汽車、裝配技術、建筑部”。
可以看到,德國很多企業在全球范圍內都極具競爭力,大眾、西門子、博世、蔡司及伍爾特等都是如此。究其背后的原因,無非是龐大的人才隊伍、強大的技術研發能力,以及過硬的產品質量。
而這些都能給我們很好的啟示,一家制造業公司要想發展起來。首先,技術創新必不可少。其次,有了技術之后還要有工匠精神,這也是我國近年來一直強調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