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關總署黨組書記、署長牟新生日前表示,加工貿易發展勢頭迅猛是中國外貿長期保持順差的主要因素。解決外貿順差問題,要大力發展國內消費市場,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調整利用外資政策。牟新生還表示,中國目前存在的大額貿易順差基本是正常的。
牟新生日前在《經濟日報》發表文章,闡述了上述看法看法。發改委主任馬凱此前則在最新出版的中宣部《時事報告》雜志(2007年第四期)獨家刊文表示,要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以解決外貿順差問題。
牟新生認為,加工貿易發展勢頭迅猛是中國對外貿易長期保持順差的主要因素。長期以來,加工貿易成為中國外貿的“半壁江山”。加工貿易是一種增值的貿易形式,必然產生貿易順差。
巨額順差產生的另一個因素是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持續增長。一方面,外商投資企業面向國內市場生產,替代了部分進口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國內市場有限,外商投資企業自身存在巨大的出口需求。近年來,外商投資企業出口額占中國對外貿易出口總額的比重一直保持在六成左右,而且呈逐年增加的態勢。
牟新生說,解決外貿順差問題,要大力發展國內消費市場,同時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調整利用外資政策,由“招商引資”轉為“選商擇資”、“養商育資”等;還要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同時在調整出口結構和擴大進口方面做一些具體的工作,特別是要促使少數發達國家或地區放松高精技術及其產品對中國的出口限制,使進出口結構更趨優化,緩解順差上升過快的壓力。
牟新生認為,除了加工貿易發展勢頭迅猛和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持續增長之外,中國貿易順差問題也與下面三個短期因素有較大關系:
一是部分企業在出口退稅率調整前突擊出口。近兩年,國家對“兩高一資”(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相繼調低或取消出口退稅率。企業往往根據政策調整日期提前出口或突擊出口。
二是人民幣的升值壓力促使企業加快出口步伐。人民幣升值對進口比重高、外債規模大、擁有高流動性或巨額人民幣資產的行業將會帶來好處,而對以出口為主、外幣資產高或產品國際定價的行業則會帶來沖擊,如電子、紡織、機械等行業。為了減小或避免人民幣繼續升值的沖擊,許多企業紛紛加快出口步伐,而對進口采購則持觀望態度。
三是出口成本上升提高了出口商品價格。由于近年來國內土地、原材料、勞動力等價格上升,導致企業出口成本上升,許多企業通過提高出口價格轉嫁部分成本。與2005年相比,2006年中國出口價格總體上升4.2%,而進口價格總體僅上升3%。
牟新生還表示,中國目前存在的大額貿易順差基本正常。國際上判斷貿易是否平衡,通常用貿易順(逆)差額與當年進出口總額相比,在10%以內的為基本正常,這個10%也可稱為貿易失衡“警戒線”。2006年中國貿易順差1775億美元,約占當年進出口總額的10.1%,剛剛觸及“警戒線”。因此,中國目前存在的大額貿易順差基本是正常的。
牟新生特別指出,從海關統計角度分析,所謂“大量出口高報價格以騙取出口退稅、導致巨額虛假貿易順差”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