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從2010年淮安市進出口商會年會上獲悉,2010年淮安市外貿進出口總額達21.71億美元,同比增長50.1%,其中出口14.96億美元,進口6.75億美元,實現貿易順差8.21億美元。全市進出口和出口分別較2008年同期增長21.9%和25.3%,全面超過金融危機前水平,實現了在恢復性增長基礎上的實質性增長。
據市商務局副局長江漢聰介紹,淮安市2010年外貿形勢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一是出口主體數量和規模不斷壯大。2010年全市有進出口實績企業451戶,其中有出口業績企業405戶,較上年增加42戶,出口超500萬美元企業52戶,比2009年增加15戶。二是出口商品結構持續優化。2010年淮安市IT、藥品及電池、車輛、電機等產品出口增長較快,全市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累計出口3.89億美元,同比增長57.2%,占全市出口比重的26%,同比增長2.2個百分點。三是市場開拓取得新進展。全年組織全市245家企業參加廣交會、華交會、大阪展、東盟博覽會、馬來西亞展等境內外重點展會,自行組織19家企業參加了蘇丹第27屆喀土穆國際展覽會,啟動建設全國首家蘇丹(淮安)出口商品展示中心,與世界172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往來。四是向上爭取資金扶持取得新突破。全年外貿企業向上爭取出口扶持促進資金999.62萬元,預計全市出口信保投保金額超1億美元。
據海關有關負責同志分析,淮安市2010年外貿進出口創歷史新高,從宏觀上看,是受到全球經濟恢復性增長的影響。金融危機之后,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復蘇勢頭比較強勁,投資和貿易均出現較快回升。另一方面,淮安市在金融危機中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穩定外貿發展,出口企業并未受到重創。相反,通過要素整合和結構優化,綜合實力反而有所增長,主要出口產業形成產業鏈長、集聚度高和規模經濟的優勢,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比較完善,使得“中國制造”市場占有率進一步提高。
新的一年,淮安市外貿進出口仍有可能再創新高。隨著2011年1月1日《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的正式實施,淮安市也迎來了對臺貿易發展新機遇:關稅降低將可能進一步擴大臺灣原產的一般貿易進口商品的價格優勢,帶動一般貿易進口增長;對臺出口商品結構或將發生改變,臺灣將對267項原產于大陸的產品實施降稅,包括石化產品、機械產品、紡織產品及其他產品等4類,而紡織品是淮安市傳統優勢出口產品,降低關稅將有利于淮安市紡織品進入臺灣市場。
本文關鍵字搜索:更多機電 機械供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