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中旬湖北省科技廳組織的鑒定會上,長江大學的“潛油電泵機組綜合工況診斷技術”項目通過專家組鑒定。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教授等專家認為,這一創新性成果對于推動石油工業的技術進步具有重要意義。
過去,國內外診斷潛油電泵故障的傳統方法僅局限在對井下電泵即多級離心泵的單方面診斷上,當井況發生變化時(如產出液排量減少造成電泵干抽、地層氣體排量突然增加造成電泵氣塞等一系列故障),傳統診斷方法不能準確判斷甚至無法判斷故障原因,這一難題困擾著石油領域的科學家。
長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的馮定教授獨辟蹊徑,將潛油電機、電纜、保護器、潛油電泵作為一個整體,在充分考慮電泵機組的工作參數、井眼軌跡、產出液的理化性質、地層條件等因素的情況下,提出了綜合診斷的概念和方法,并建立了綜合診斷模型。從2004年起,這一綜合診斷方法和模型在渤海油田、江漢油田的430口油井使用,平均縮短檢泵周期60天,增產原油43.5萬桶,累計創造直接經濟效益3億多元。
通常,在井淺、工況相對簡單、井眼軌跡較好的情況下,使用傳統的抽油機效率較高。但是在工況比較復雜、下泵較深、井眼軌跡較復雜時,傳統的抽油機無法正常工作。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國外開始使用潛油電泵開采石油,由于其能在復雜井況尤其是水平井、定向井、較深的直井中運用自如,且排量大、柔性強,應用效果好,應用范圍和市場占有率逐步提高。
目前,國外潛油電泵的市場占有率約為30%。我國利用潛油電泵采油不過是近十年的事,目前的市場占有率已達到27%,成為石油開采的第二大舉升設備。
潛油電泵的工作環境極其復雜,從地下抽出的產出液中除含有石油外,還含有大量的水、氣、砂和腐蝕性介質,而且環境溫度隨井深增加而升高,這些惡劣環境常常導致潛油電泵機組發生故障,嚴重影響石油生產。
目前,這項潛油電泵機組綜合工況診斷技術正在大慶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推廣應用,加拿大石油公司也擬引進這項新技術。